CN论文网-诚信,专业,快速!论文发表您的首选。

CN论文网 - 专业论文发表指导机构.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欣赏 > 文哲艺术 >

运用心理学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时间:2012-11-16 09:33来源:未知 作者:王亚均 点击:
运用心理学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亚均120100083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传授教育信息与接受教育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确实的被受教育者所反映
运用心理学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王亚均   120100083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传授教育信息与接受教育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确实的被受教育者所反映、择取、理解、内化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外化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体现,本文着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其可接受性,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可接受性  心理学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效果的好坏即实效性是这项活动的最中心环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实效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是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接受活动中呈现出得思想道德教育传导的教育信息能够为受教育者接受的积极的特性和状态。[1]
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表现为施教者的教育信息、教育方式能为受教育者接受,与受教育的接受的心理特性相适应、相契合的状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可接受性的因素复杂多样,心理因素占据重要位置,针对这些原因选择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二、 合理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一)认识理论
1.首因效应理论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第一次被认识的对象往往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会对我们今后的认识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教育对象是从未见过面的,那么第一次见面双方留下的印象都会非常深刻,[2]即使这个印象反映不是对方的本性,更有甚者是完全扭曲的,以后也很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反映择取信息阶段,在该阶段,受教育者初次接触到教育者和教育信息,要使接受者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信息,就要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会在刚见面的45秒钟内初步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要提高教育信息的可接受性,必须在与第一次与教育接受者第一次见面的极短时间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不管是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还是学识渊博,使接受者在第一时间里对教育者有一个良好的印象,以后这个印象会深刻的印在接受者的心理,在此之后,即使面对不同的观点也不容易改变原先的观点,这就会影响以后的认识活动,接受者对于有良好印象的教育信息会优先接受。同时,教育者不能在给接受者一个糟糕的第一印象或者错误的知识以后才来纠正,这会事半功倍。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具有预测性,当一个现象发生时,要及时的给出全面准确的内容介绍,作出正面的评论、引导,给接受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响,使之易于接受。
2.定势效应理论
认识的定势效应理论是指社会上对某类人或某一地域的人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会严重影响人们对这类人或这一地域人的认识。个体身上产生一定方向的定势后,就会在定势的影响下看待那些以一定方式同这种定势联系着的,对自己具有一定意义的物体和现象[3]。定势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消极的定势效应常使人们的认识带上一副有色眼镜,对事物的认识有偏差,甚至被一些表象迷惑造成错误的认识。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教育信息产生了一种消极认识的定势,认为这种教育没有意义,对教育者产生怀疑,那就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运用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因素把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消极定势转变为积极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认识的定势效应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使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与时俱进。
(二)需要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信息能否为受教育者接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提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可接受性与人的需要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需要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2]需要作为个体行为的原动力,其满足状况必然会影响人的行为。
运用需要理论来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就要求:第一,教育内容具有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真理性的知识,真理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能够指引人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实践证明,大学生对真理是渴求的,乐意并渴望获得真知。关键是要向他们传授真理,而不是传授扭曲的“真理”或道听途说的“事实”。真理的传授,特别是针对社会现实的一些理性的认识,应当是以事实为依据,由事入理,由具体到抽象的形式来进行,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或简单的数字的罗列。[4]第二,教育内容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当前急需获取的知识,以及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有利的知识进行编撰,满足其切实的需要。第三,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多样化,对教育信息呈现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可以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等方式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三)情感理论
情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的感情的实质内容。心理学家把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活动的态度的体验叫做情感[5]所以,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社会性的需要的联系,当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一致时,两者处于肯定的关系中,就会产生喜悦、愉快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当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不一致时,两者处于否定的关系中,就会引起失望、愤怒、厌恶等情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要内化为接受者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都必须经过情感这个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对教育信息的外在的表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反映,它对于认知接受有促动(促进和促退)和调节作用,积极性的情感,即满意、愉快、热爱等内心体验,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促进作用,可以强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消极性的情感,即不满意、烦恼、对抗等内心体验,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会起阻碍作用。
1.情感自行扩散规律
人的感情可以弥漫到主体和客体上。这种扩散可分为:时间扩散——指情感绵延时间长而不消失;空间扩散——指情感弥漫到许多对象上,能感染他人他物;向内扩散——指情感向主体自身内弥漫;向外扩散——指情感向主体以外的客体弥漫,感染他人,移情他物。这四种扩散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接受者的情感也会自行扩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变情感的自行扩散为自觉扩散。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针对时空扩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情育情,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用高尚健康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育的接受情感能弥漫得更久,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针对向内、外扩散规律,教育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积极情感,增添自我魅力,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自己,赢取学生对自己的情感,并使学生自己的情感扩散为对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情感,从而由接受教育者到一并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知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使学生能自觉调控自己的感情。
2.情感差异性规律
情感的差异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特点。包括情感倾向性不同、深刻性不同、稳定性不同、丰富性不同、外露性不同、效能性不同六个方面。
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情感也具有这六个方面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交往情况,继而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的情感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根据大学生的情感实际,制定合理的计划,针对每个大学生不同情感特点交流情感、培养情感,才会真实的深入他们的情感深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才能从情感上的到承认,才会从心里接受。
三、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教育信息不可能完全的接受,总会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对教育信息接受不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就必须详细的分析接受者的心理,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
(一)规避破窗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破窗效应,即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
倍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对自己没有意义,不去上课或者上课开小差,这个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周围的同学也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就像破了一个洞的窗子,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打破,逐渐形成一种认知的接受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规避这种心理障碍要求教育者在大学生刚有忽视或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或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制或厌恶心理的苗头的初期就及时的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心理制定有效地措施,及时的纠正学生的心理,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使其从心理上抛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积极的择取信息,从而纠正其行为,最终打破破窗效应的影响。
(二)规避晕轮效应的影响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就是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晕轮效应会造成“一好百好,一差全差”的效果,就如认为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其他各方面都好,没有缺点;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其他方面也没有长处。这个效应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中,如接受者只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枯燥,或者由于个人对某个老师的讨厌就掩盖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一切积极因素,对课程及相关的信息都失去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一无是处,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观点。避免这个效应对接受者的影响,要求:对接受者而言,大学生保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三观有积极作用,而不是感性的任凭自己的感情去评价一门课程的好坏;对教育者而言,要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使课程生动有趣,同时树立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现教师的魅力,变消极的晕轮效应为积极的晕轮效应,让学生因为教师的魅力而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思想。
(三)规避认识不协调理论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利昂·费斯丁格,他认为如果有X和Y两个认知要素,由X推断出和X对立的Y,或由Y推断出和Y对立的X,即两个认知要素不协调。如,一大学生曾经有通宵游戏的而早上逃课的恶习,后经过教育悔过自新,一方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洗自己的污点,另一方面以前的恶习又不时冒出来,因此很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现象。如,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想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以前的惰性又不断冒头,接受者的这种矛盾心理就会造成接受心理障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者要通过强化或者弱化某一方面的认知来消除这种矛盾心理,一种方法是强化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要素,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的到强化后,以前的惰性要素自然就背弱化了,不协调程度就减弱了;另一个方法是强调不愿学习要素的不良后果,认为不学习会出现诸多不良后果,为避免这种后果就会努力学习,这样也会减弱大学生的认知不协调程度,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CN论文网收录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观点。

您也想把您的论文发表到CN论文网来?欢迎广大作者前来投稿.
赶快点击导航论文投稿吧.

 
(责任编辑:铅笔画圆)

CN论文网,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
本着为广大作者服务原则.提供最快速,安全的论文发表服务
论文投稿:fabiaocn@126.com
咨询电话:15295038855
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18930860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按钮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投稿客服
  • 在线咨询:点击联系投稿客服(189308602)
  • 联系电话: 15295038855
  • 投稿邮箱: fabiaocn@126.com
  • 我们真诚期待为您服务!
真假刊查询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