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荔城街第三中学 511300)
[摘要]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本文主要从设计问题的三个“度”来阐述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问题设计。
[关键词] 高度 梯度 深度 角度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一) 什么是问题
在心理学中,问题被解释为:“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却又不知道怎样去做时,便产生了问题。”事实上,课堂提问就是用言语表达出需要解决(解答)的矛盾、疑难。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课堂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功夫下得深浅,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得高低。课堂问题设计好了,就能提高学生思考、活动的源动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激发性。在发问的时候,问题应该直白、明了。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同时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
三、按照所说的原则,通过三个“度”来实现优质问题设计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用诱导法设计问题以体现一定的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而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下面以《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代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这里的学习要求是,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学生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第一,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第三,由“偷”引出“打”……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这里的学习要求是,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看法时最好有课文的依据,最好能说出一点儿道理。为了让学生顺利发言,教师建议学生进行“一句话人物短评”。
问题的层层推进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板块等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问题弄清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被激活了,对课文的正确理解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用激疑法设计问题以突现一定的深度
教材、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三维动画。教材和学生是教师精心备课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教材以不多的几个目标问题出现,而学生对这些目标问题的思维情况却是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知、智、能的实际情况,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的疑点来设计问题。这样的设问引导,能将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融为一体。因此,问题设计要能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引导而得以解决,而且必须是踮起脚尖或纵身一跃才能解决。
(三)用牵筋法设计问题以找准突破的角度
为了让学生注重和善于抓主要矛盾,教师可从教材的思路、重点、难点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设计问题。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我们要把提问作为入境的路示,把提问作为调频的开关,把问题设计作为激趣的手段,反提问作为交流的渠道。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艺术,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碰撞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