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县文殊高中 465433)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通过语言看到生活,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品味诗歌的意蕴,从而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那么,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 借助媒介,创设情境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性,很多学生的大脑里缺乏可供“加工改造”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媒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我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去体会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些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再创造。
二、 解读文字,领略内涵
诗歌语言注重凝练生动。在诗歌鉴赏时,我们不能只注意文字的抽象含义,必须激活文字,把握它的内涵,将物象组合成丰富鲜活的画面,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红杏枝头”怎么会“闹”呢?有同学回答说:“花的颜色艳丽,给人感觉很热闹。”也有的学生回答“繁茂”“一朵挤着一朵”“花香,引来了蝴蝶、蜜蜂”……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于是一幅色彩娇艳,花团锦簇,蜂吟蝶舞的春杏图就浮现在大家眼前。通过这种想象,大家走进了生机勃勃的春的意境中,很容易把握住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 走近读者,激起共鸣
“文以载道”是中国写作的传统。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诗歌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让学生走近作者,激起心灵的共鸣。在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问大家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豪杰,作者为什么单单推崇周瑜呢?“小乔初嫁了”,既衬托了周瑜的风华正茂,又暗示了他和吴主孙权之间的亲密关系,“樯橹灰飞烟灭”,正值盛年,就有如此建树,确实令人敬慕不已。而作者本人,时年四十二,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早生华发”,如今一事无成。两相比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写周瑜之建功立业,不过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壮志难酬罢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凉了。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诗歌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才能透过“一花”“一沙”,让学生看到无限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