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和关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各种褒奖和批判也随之而生,毕竟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课堂。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好课堂”呢?在我看来,一堂好课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好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所以,我更赞同“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一种师生通过学习产生的交往”这种说法,尤为赞同“生本课堂”的提法。因为只有把学生看作独立的生命和独特的个体,实现师生的人格平等和互相尊重,自由的言论、和谐的氛围、真正的交往才有可能产生。 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却是:公开课的舞台上,教师极尽“亲切和蔼”之能事,“孩子们”“小朋友们”叫个不停,夸奖鼓励不绝于耳;常态课的教室里,学生规规矩矩正襟危坐,在教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在教师俯视的目光里,在教师权威的震慑下,平等和尊重根本无从谈起。 其实,放任和纵容、苛刻和严厉都不是好课堂的体现。严慈相济、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才是思维碰撞的场、智慧流淌的场、平等交流的场。只有做到“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蹲下身子去教学”,最终才会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把自己变成孩子”。 二、好课堂应该是灵活开放、发散多元的课堂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学校和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向社会开放,向家长和同行开放,让所有的力量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变革中来,促进有效教学的产生,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的接轨。开放的课堂带来的将是理念的更新和思想的释放,更是检验教学效果、实现知行统一的途径。 创新的本质是思考,独立自主的思考。虽然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已从“知识灌输”转变为“问题引导”,但教师设计问题的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对问题结果的反馈效果却难如人意。聪明的教师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纽带、起点和终点,营造开放的、发散的思维空间,注重答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不唯书、不唯上,致力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体现了高超的教育智慧。而那些缺少教育智慧、为问而问的课堂,则使学生索然寡味,成为思想解放和能力培养的桎梏。 三、好课堂应该是关注生命、面向未来的课堂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做到适当放手,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成为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知识、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历程,把教材作为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例子,把教法作为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把自己看作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同伴,让自主、合作、探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做到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真正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教师,是不会让功利思想影响和左右课堂的。他不会把学生当作追求高分的工具,不会把学生当作打磨优质课的陪练,不会把学生当作追名逐利的阶梯,不会把学生当作统一规格的产品。他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他承载的是家庭和祖国的未来,他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 课堂虽小,却博大恢弘;讲台虽低,却厚重无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实际、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具有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基的奉献思想,具有通览教材和融会贯通的专业素养,具有灵敏睿智和勇于实践的活力,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生命在场、智若泉涌”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铅笔画圆) |
CN论文网,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