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论文网-诚信,专业,快速!论文发表您的首选。

CN论文网 - 专业论文发表指导机构.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欣赏 > 其他论文 >

日本与西方国家关于“生死观”问题的迥异分析

时间:2013-12-24 16:46来源:才智 作者:龙人燕 周杭 点击:
基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日本与西方国家生死观也有着各自的内涵。日本生死观不同于其他国家,他们坦然面对死亡, 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而西方文化中,主张“灵魂不灭”的思想,从终极的角度看待生命。
生死问题一直人类所关注的问题。所谓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如何看待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应该直接面对死亡还是该害怕?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只有把生死问题思考清楚,我们才能有能力支配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意义。
研究日本与西方生死观,对于我们拓宽对生死问题的视野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让我们吸收西方思想的精华,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觉领域来看待生死,同时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引进西方先进思想。
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是赞美死亡的,大多数人认为生和死并不是生命的两个极端,死其实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只是通过死亡来达到重生的目的。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生与死这种以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两个极端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殉情
殉情在日语中也叫“心中”或“情死”。原意是确认男女爱情的行为,后来变成了为了爱情献出不可再生的生命。日本人对于殉情有着一种正面讴歌的情感,“情死”是对 感情的一种霎那间的极度升华,是一种享受,梦想着借“情死”使他们爱情永恒。
(2)武士道
所谓武士道,是武士所遵循的道德及行为准则,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模范,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承诺”,武士道的关键就在于“看破死亡,无惧死亡”,心甘情愿为君主而舍弃生命、英勇献身。日本人对名誉的重视也鲜明的体现在武士道精神中。
(3)剖腹
剖腹是日本武士承担责任的一种独有的自杀方式,在日本盛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神修养的人称之为有腹中有度量的人,从而对之尊敬。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在剖腹自杀这一行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残忍,而是尊严、气节和壮美。
(4)自杀
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上名列前列,他们认为自杀本身是洁身自好的行为,是个人人生观的一种选择。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把“瞬间美” 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亡中得到永恒的静寂。大家所熟知的川端康成就是死于自杀,死亡对他们来说, 是一种谢罪,也是一种解脱。很多事情因为当事人自杀就不再追究, 周围的人也对其原谅。
(5)樱花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象征着“大和心”。樱花被称为花中之王,樱花的花期极其短暂,从樱花盛开到凋谢才持续不到一周的时间,可以说是瞬间开放,瞬间凋谢,从樱花中看到了灭亡和死亡。正式因为人短暂的生命恰如樱花般拥有霎那的绚丽,转而凄然飘零。生就要像樱花那样有“生的辉煌”,死就要像樱花那样有“死的尊严”,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一直把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视为自己的理想。
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西方文化源于两希文化。西方文化有不同于日本的文化传统, 对于生死观主张“灵魂不灭”。他们对死亡采取的是一种直面的态度。
古希腊时期的生死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看作是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灵魂生命纯洁而高尚,肉体生命肮脏而低贱。生命的意义是需要经过反省才能有价值。人面对死亡,也同样需要反省后,才能真正认识死亡。生命不是以生死的长短来衡量价值的大小,我们需要经常反省的生活,来让生存变得有价值。其次,生命必须以行为之是非、善恶为标准。人必须以高尚的价值观作为反省的标准,在捍卫正义、明辨是非时可以做出必要的牺牲。因此西方文学作品中多是以死亡收场的悲剧,通过肉体的折磨显示出精神的高贵和伟大,给人们一种极为震撼的感觉。
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在西方取得统治地位。基督教是通过追求上帝从而使得人们摆脱尘世间的罪孽,获得生命的超越,得到永生。死是达到新的生命的途径。这时期生死观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 人有原罪,人不完美,所以最后一定要死。只有信仰耶稣,多行善, 才能死而复生,战胜死亡。其次,愈不想死、自私自利的人,愈有可能丧生。在现世,只有爱耶稣,为耶稣基督牺牲精神、生命和金钱的人,才能得到永生。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在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后,西方现代哲学对人的生命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把死亡的意义放到根本的地位上,没有死的观念和意识。对人的内在本质,海德格儿说人是向死而生的,在人的生活中,死亡是一个底线,也是一个目标。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会死时,他就有了生活的目标,有死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三、日本与西方生死观比较的教育启示
通过以上对日本和西方生死观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日本和西方的生死观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哪种生死观更好,哪种生死观更劣。而应分析各自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整、准确的把握日本和西方生死观的内涵, 经过批判地吸收,对于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超. 试论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始原文化基因[J]. 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55(1). 
[2]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 
[3] 傅伟勋. 日本人的生死观[N]. 中国时报,1985-09-01. 
[4] 曹荣湘. 死亡与人生[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1999. 1541.
[5] 刘永富. 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92. 
[6] 毕治国. 死亡哲学[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40.
 
(责任编辑:铅笔画圆)

CN论文网,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
本着为广大作者服务原则.提供最快速,安全的论文发表服务
论文投稿:fabiaocn@126.com
咨询电话:15295038855
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18930860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投稿客服
  • 在线咨询:点击联系投稿客服(189308602)
  • 联系电话: 15295038855
  • 投稿邮箱: fabiaocn@126.com
  • 我们真诚期待为您服务!
真假刊查询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