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到一所乡村小学听写字课,年近半百的男教师把“左右结构”的“左”念成“zuò”,把“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黑”念成“hěi”,把“同学们写在红色的田字格里”的“红”念成“héng”。“左”与“黑”的声调读错了,“红”的韵母读错了。已是二年级的同学听了这样的语言后扭头看了看坐在教室后排座位上听课的我们,调皮地微微一笑,又赶紧转回头看看正在黑板上范写的老师的背影,然后在自己的田字格本上认真地练写。教师没有发觉自己的语音错误,或许是发觉了但不以为然,所以,整节课都没有对这错误的发音进行纠正。
在课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该校的中层干部很认真地解释说:“一个老师是否合格和优秀,不能单看他是否使用普通话,或普通话使用的是否标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把学生教会(会写字、写好字),只要能拼读、拼写对了就可以了,其它都不重要。对其他学科的教师则更不必太较真,千篇一律,那是强人所难。‘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嘛。”其他老师也说:“语文考试又不是英语考试,也不考听力。说话(发音)不标准并不要紧。”执教老师略带歉意地解释说:“我平日里就不说普通话的,今天你们来听课,我很努力了,肯定不好听。如果每天上课都忙着撇腔拉调地说(普通话),那反而顾不上要讲的知识了,讲也讲不透彻,连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交际、参加集体活动都不够普及。在校园内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的几乎为零,青年教师能够在教学和集体活动中使用“胶普”(胶州普通话),已经不错了。而这种情况,低学段优于高学段,文科教师优于理科教师,城区教师优于乡村教师。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有领导的问题,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有一些在小学校的领导,尽管素质教育已进行了多年,但他们始终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应试教育的纸堆里不能自拔,他们认为,教师教的学生只要考试成绩高,其它一切都可以不计较。而一些教师,则过分宽大方言的工具性特点,将方言在密切家校关系,在批评教育学生中的作用作为自己不能坚持说普通话的理由。因此,推广普通话,在一些学校基本上流于形式,每年教育局组织的普通话培训班,老师们也较少报名参加,有的即使报了名也不去培训,甚至连测试都缺考。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任重道远。
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观念的引领至关重要。首先,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使每个教师尤其是每个校长都清楚而深刻地认识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时代意义,扎实、有效地开展推普工作。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助推教师使用普通话的自觉行为。在农村中小学,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改变师生的语言面貌,但我们可以维护学校“净土”特质,发挥校园“坚强阵地”的作用。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单语制”——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说普通话光荣”的浓厚氛围,切实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第三,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首先,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使教师的普通话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提高。其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大方言调查研究力度,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教学普通话提供一条简便、快捷、有效的捷径。第三,教育主管部门与教师培训机构,可以利用假期,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正规的普通话培训;举办推普骨干教师培训班,为各中小学培训推普“二传手”,以点带面,推动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培训应在时间、教材、师资等方面给予保障,坚决杜绝那种形式上轰轰烈烈而收效甚微的走过场式的培训。第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督促、激励推普行为。推广普通话绝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法规制度的力量,帮助人们约束自己的语言行为,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的自觉程度。要把教师普通话水平和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业务能力、学校教学质量、校长职责履行的一项主要内容,与教师的评聘、学校的荣誉、干部的考核挂钩,真正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杜绝普通话“不合格”的教师评优评先,促使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自觉使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国家的教师准入制度和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条件的规范落实和执行,“普通话合格才可以申请当教师”、“评职称要有符合要求的普通话等级证”等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必将逐步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并在推普工作中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推动国民语言规范化程度的整体提高。
|
CN论文网,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