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诗歌教学与青少年的发展同行,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更应该具有诗心、诗情和诗的追求。但是,在如今的中学教育中,诗歌鉴赏的教学遭受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尴尬。这种现象在初中、高中都一直持续出现,这与我们的诗歌教学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就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提出合理化的要求。
一、明确中学诗歌鉴赏教学应达到的目标
(一)积累相关知识,理解常用属于概念
所谓“积累相关知识”,包括如下内容:1、能分清诗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诗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这是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握的;2、了解文学发展史常识,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3、弄清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4、识记常用典故的含义,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象征手法的内涵。[1]
所谓“理解常用概念术语”,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诗歌的创作方法常识;2、了解风格、流派及其具体内涵。
(二)掌握运用形象思维来感悟、鉴赏诗歌的方法及步骤
对文学形象进行鉴赏,在审美目的和形象思维的支配下,一般可有以下几个步骤:1、朗读作品,了解内容,感受形象;2、品味语言,领悟主题,理解形象;3、体验感情,激发想像,再创形象;4、神与物游,沟通感情,共鸣形象;5、渗入个性,独立感悟,审美形象。
(三)关注诗歌形式,探究、学习诗歌创作技巧
我国的诗词是中华民族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词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要讲词的欣赏,当然不能忽视它的文本形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占领略赏析,要懂得讲究平仄,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的法则,懂得诗人高妙的“说话”艺术。此外,还要懂得诗词的境界、神韵等艺术问题。
二、努力进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应能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应能领悟并品析作品创意构思、意象意境、情味画面、语言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应能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富有个性的评述。[2]
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对现代诗歌有正确的认识。当今中国诗坛佳作迭现,人才辈出,不但自由诗体的散文美、意境美都获得了张扬,而且由于新诗在成长和反思中不断融进中国古诗词的精华,在其潇洒自如的行板里,还闪动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一般地说,这是过去时代的新诗诗人的作品和西方译诗所不能企及的。最后,教师应该要有敏锐的认识文本教学作用的眼光,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教材,紧扣文本进行艺术化的教学设计。[3]要亲身体验一下诗歌创作的甘苦。程千帆先生说:“研究诗最好能够写点诗。”为避免隔靴搔痒,教师不妨尝试诗歌的写作。
三、准确定位,创新设计教学
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必修、选修的要求进行定位,还要根据诗歌的体类特征进行定位。比如,教学现代诗歌时,能否将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包括: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认同和张扬;对人类终极目标和归属的关注;对生存环境的高度敏感;对苦难和悲剧的悲悯焦虑等等)作为解读诗歌的一个支点?再如,鉴赏唐诗时能否突出其浓郁热烈的风神,鉴赏宋词时能否突出其精微细腻的韵致?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能否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能否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睬绚烂?
在进行诗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和“帮助个体学习的原则”,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细致分析学情,认真倾听学生需求。要能够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同时必须尽量做到使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
四、改变教学方式,变革诗歌解读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的角色应有重大的变化:由台前回到幕后,由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管理的“统治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辅导者、教练,变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学”中的“首席”。
诗歌的解读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许多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另外,在诗活、词话、曲话、文论、画论其至建筑理论中,无处不是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解读理论。这些解读理论和方法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古诗词解读中去。同时,大量的西方文学理论都有助于打开审美的空间。同样可以“拿来”,闻一多先生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角度解读《诗经》,钱钟书先生用原型批判理论解读《羽林郎》、《陌上桑》,都为我们在开阔自由的文本解读理念方式下进行古诗词解读提供了范本。
五、结束语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增强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鉴赏诗歌的能力,以便全面而又切实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教师可以据自己的风格,尽力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出自的特色,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终极。[4]
参考文献:
[1]李海林,黄耀红.言语教学的课堂实证——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厮守》教后谈[J].教师之友,2004,(12):76-80.
[2]张翠玉,董红岩.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改革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2007,(02):190.
[3]潘登峰.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87.
[4]强永华.用诗拨动学生的心弦——诗歌语言美选修课教学初探[J].2006,(02):12.
|
CN论文网,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
|